小兒濕疹

小兒濕疹(奶癬)是非常普遍的慢性兒童皮膚病,正式醫學名稱為異位性濕疹,成因不明,但可能與遺傳、免疫系統和環境因素有關。此症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反覆,只可靠藥物控制,並從起居飲食預防發作。雖然此症暫時無法根治,不過病情可能隨年齡增長而得到改善,甚至完全康復,家長無需太過憂心。不過濕疹患者和其家族成員通常較容易患上其他過敏性疾病,如鼻敏感、哮喘等,家長需特別留意。

 

濕疹之可能成因
遺傳 若父母曾患有異位性濕疹或其他過敏症如哮喘等,子女較容易患

上異位性濕疹。約70% 患者有個人或家族性敏感疾病

免疫系統 兒童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E 較高,容易對某些食物或物質特別

過敏而產生濕疹。另外,免疫系統中負責擊退細菌和病毒的T 細

胞數量增多並過於活躍時,皮膚就有機會產生急性損傷,導致異

位性濕疹出現

環境 溫度或濕度變化都可促使異位性濕疹的發生

 

病情變化
嬰兒期 異位性濕疹多於6 至12 周歲間出現,一般至2 歲後逐漸好轉。

初時臉頰和下巴會長出痱子,然後泛紅、脫屑和滲出分泌物,嬰

兒會因痕癢而感到不安。當嬰兒日漸長大並懂得爬行後,外露的

身體部位就有機會受到感染

兒童期 病發部位通常是面部,繼而會伸延至頸、手和腳的內摺部位,呈

對稱狀態。異位性濕疹除了令兒童皮膚痕癢難耐外,更會令皮膚

乾燥和灼熱。當抓破小水泡後,便會流出黃水,並發生局部糜爛。

而眼睛、眼皮附近的皮膚會因搔癢而變得紅腫,令眼睛下方長出一

層皺摺

 

藥物治療為主

治療異位性濕疹主要靠外用和內服藥物,例如抗生素、類固醇、非類固醇類藥物等,作用是止痕、抗敏感、消炎、殺菌。使用藥物治療時,家長需按照醫生指示,除了分量和次數要準確外,外用藥物更要塗於適當

的部位,亦需留意兒童對藥物的反應。

 

起居飲食心得

  • 避免進食含有人造色素或防腐劑的食物或飲品
  • 不要偏食,多吃肉類、五穀、奶類、蔬果類食物,可增強抵抗力,預防皮膚感染
  • 切勿穿著羊毛衣物,純棉衣服最為恰當
  • 保持室內涼快,可開冷氣機或風扇
  • 避免使用地氈
  • 避免以毛公仔作玩具
  • 避免飼養有毛的寵物和種植有花粉的植物

 

家長應令子女明白患病並非他們的錯,並知道自己與其他小朋友無異,不須因此感到自卑和孤獨。家長更可以安排子女參與不同活動,助他們暫時忘記病情,過開朗愉快的生活。